電影《N+N》與城鄉價值的再思

archi snapshot 019

應要求,亦因為他們一番真摰熱誠,寫這篇文章。

去年十月,機緣巧合下,看了一個畫展《線情》,每幅作品都由一條線無間斷地畫成一幅畫,當時我腦海裏有這個疑問,是一筆過嗎?今晚與創作本人確認了。當時驚嘆香港有這樣一位大師級的藝術家,作品簡樸而豐富,簡單線條卻觸動人心,勾勒出各種難以言語的情感、關係、生命變化中的人物。因為太喜歡作品,買了兩個印有作品的布袋,同場還銷售《1+1》的DVD,才驚覺畫家是拍攝這套獨立電影的導演──賴恩慈,多才多藝說的就是像她這樣的人物吧。那時開始,我記住了這個名字。

那晚在網上搜尋關於她的資料,發現她還是一位很出色的劇場演員,youtube上載了早期她在旺角街頭表演的劇場《女兒紅》短片,多方面發展而都達到很專業的水平實在不簡單,而更重要、也是我最欣賞的是她能堅持她的價值觀,並見諸和實踐於她的畫、劇場和電影。惟有這份堅持,才塑造出真正的好作品。不過這裏主要談的是她的電影。

《1+1》在2011年上畫的時候,已經想過進戲院看這部電影了,但場次不多,工作關係,很容易就錯過了。當下看到有DVD出品便即時購買,回家就在細小的電腦螢幕上看。好的作品,即使在這侷促的畫面中,仍是好作品。《1+1》的主題圍繞菜園村,一個回應及反映社會時事的亦真亦假的故事。昨晚看完續集《N+N》後的十五鐘電影分享會上,才知道部份情節為真實的片段,演員與真實的人物在戲中互動,構成了半真半假的紀錄片,卻又駕馭得非常流暢自然,沒有半點突兀,這是我認為很有趣的一部份。整套電影的拍攝手法很另類、清新,走出既有傳統模式的框框,這才稱得上作品。值得一提的,是電影貫徹了導演的個人價值觀,現實生活、價值觀和電影融為一體,模糊了戲裏戲外的界線。它是一部紀錄片,還是一部實踐夢工場的電影?另一個有趣的地方,是電影裏運用了很多具象徵意義的符號,我在影後分享會上學懂這一點,原來電影會利用符號學,傳遞訊息,等觀眾去解構。價值是什麼?價值=金錢?等等都運用了符號去表達。

我和菜園村也有一點淵源,2010年,沒有半點建築知識的我,自薦在一位建築系教授的事務所實習,協助製作模型,那時主要的項目就是菜園村,我因而有機會參與其中,一起與村民開會,到村民家中吃晚飯。他們的房舍都有自己的小庭園,傳統的設計,假如保留下來也就是活生生的博物館。拆了,現在什麼都拆了,大樹、家園,連根拔起,可政府沒有還他們一個家,因為路權等種種問題,菜園村村民到了今天仍住在臨時房屋,抵受住無情的暑熱,這就是我們這些香港人咀巴裏的發展,為了「發展」迫他們犠牲自己的生活。等待是電影裏帶出的其中一個訊息,今晚出席的《1+1》放映分享會上編劇楊秉基和導演賴恩慈解話,但戲裏沒有表達而我想到的是,村民在等待他們的家園──由設計完成到現在超過兩年還沒有順利重建起來的家園。

香港人善忘,早忘了菜園村,今天有新界東北,而導演選擇等待這另一個發展冒起時,刺激觀眾去思考。建立和破壞只在一線間。

本篇發表於 每日絮語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