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盧亭》與本土概念

IMG_0436

盧亭是魚頭人身的「怪物」,傳說是香港人的始祖──「原住民」

很喜愛盧亭的天真單純,越喜愛,到劇終時就會越刺痛,因為她注定是一個悲劇。「官迫民反」的一幕,心跳到了九月廿八日雨傘運動啟動的一日,而最後傷痕纍纍、滿身鮮血的始終是自己。多麼的無理,卻是千年來中國人默默接受的傳統,甚至去懲責顛覆這謊謬價值觀的一代。盡管無法接受謊誕的現實,然而雞蛋的一方注定是脆弱的。

很喜愛《盧亭》,此刻最喜愛的一套本土劇,比《走不出的雨巷》更勝一籌,更有劇力。將遠古歷史拉到眼前切身的價值觀,此劇較前者更能牽動觀眾的深處,以既幽默又瘋刺的手法,植入本土文化的血脈,緊扣住本土觀眾的動脈、心弦,笑中有淚(痛)。而音樂、道具、服飾的悉心選擇鋪排,則巧妙地貫穿著古今本土歷史文化,充份發揮了本土人的創意,令我們這些本土觀眾捧腹之餘產生很大的共鳴。

《盧亭》與林懷民製作的台灣舞台劇《稻禾》有一脈共通之處,土地是劇的主軸,一項可以代入任何時地的命題,任一個族群都可產生共鳴,因此《盧亭》在異地愛丁堡上演大受歡迎,實不為奇。土地,是生命競爭賴以生存的領域,人類文明史上寫下幕幕爭奪土地的戰事,到後現代資本家霸權式的佔領,引證土地對人類有着重要的象徵意義。今日香港在土地議題上白熱化,當權者濫用公民付予的政治權力,強搶民眾的土地,破壞了本來安穩的生活。東北發展激發了香港人對土地概念的再思,身受其害的村民,看《盧亭》應該會有更深刻的感受。

喜見香港劇界能創作緊扣社會議題、精神層面的佳作。相信編劇、導演和劇組對近日香港社會上發生的種種百感交集,可以感受到整場演出發至內心而表現於形體。

本篇發表於 每日絮語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